20180126本群谈韦伯、萨缪尔森、凯恩斯、黑格尔等
2018-01-27 13:59:40
  • 0
  • 0
  • 3


2018.01.27萨缪尔森的《经济学》

写剧本的老沙:我不知道你们还看不看这种书,我们上大学第一年,老师推荐看马克斯·韦伯那本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。我们不是学习研究宗教学的专业,对天主教基督教的知识很少,韦伯那本书主要在讲,改革之后的宗教,清教徒,强调靠自己的现世奋斗,可以直接跟上帝对话,不需要去教堂。这个新教的基督教伦理,催生了资本主义。也就是说,传统的天主教社区式的存在,对西欧在工业革命时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小的。从这本书的论述来看,教皇的天主教廷,是个古老的社区式的组织,是容易产生国中之国的,我不看好。


王小东:@写剧本的老沙 韦伯的这本书,很多中国半瓶子醋的“大学者”奉为天书,你既然毕业于北大,肯定那些老师会跟你吹这本书。别的不说了,对于这本书的批判,我是在1982年看的萨缪尔森的《经济学》的批判,萨缪尔森的批判铿锵有力,高鸿业老师翻译的也好,我几个字总结不出那种气势,但意思就是韦伯的新教伦理说纯扯淡,因为与事实完全悖逆


写剧本的老沙:@王小东 王老师,韦伯有可能是建立事实材料有偏差的基础上的,他相信自己的脑袋,不做统计。萨缪尔森就完全没看过了。但还是难以一下子完全颠覆以前的认知,让我再想想[害羞]


王小东:我给@郭蓬蓬说 念过那段话。萨缪尔森是西方经济学的泰斗,不是中国人,更不是中共,他的批判,那些“大知识分子”应该服点气吧!但是他们读书太少,肯定没看过萨缪尔森的《经济学》,西方大学本科一,二年级的通识教育课本


萨缪尔森的《经济学》有很多版本,他去世了还在出新版。我说的他批判韦伯的话,在高鸿业老师翻译的那一版里


立方三体:我也是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,开始明确感受到数学对经济,特别是微观经济的价值。


写剧本的老沙:我曾经有萨缪尔森的《经济学》啊,但是我没看。后来一次性把专业书籍都打包送给了师弟们……


王小东:恕我直言,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,萨缪尔森的《经济学》必看!《资本论》可看可不看,黑格尔的书就都不要看了,瞎耽误功夫——最后一句话是卡尔•波普尔的观点,我非常同意


@写剧本的老沙 太可惜了,此书必看啊!不仅仅是学经济学的学生,这是通识教育啊。萨缪尔森说过,他写这样的书,一定会是不朽的,我完全同意


萨缪尔森今日还是西方学界泰斗,而韦伯已经没什么人拿他当回事了,为什么中国的文科知识分子吹韦伯而少提萨缪尔森呢?因为他们那可怜的智商只读得懂韦伯,读不懂萨缪尔森。


凯恩斯的《通论》皇皇巨著,思想创新不说,拯救人类社会于大难!所以,他很自信的说,真正统治这个世界的,不是那些政治家,而是像他这样的思想家。

亚当斯密,当然也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家。但伟大也不是说绝对真理。


凯恩斯的一件事很有趣,他这么伟大的人物,没拿过博士学位,只是个硕士,所以,在剑桥大学教书只能当讲师,直到他去世那一年,剑桥大学才授予他博士学位。


有人说,其实美国采取措施比凯恩斯的书更早,所以凯恩斯也没什么了不起。这是完全错误的。美国是采取了一些跟凯恩斯说的一样的措施。但这只说明了美国人很务实。如果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,根本无法指引未来。而在凯恩斯之后,人类社会完全明白了怎么利用宏观调控摆脱危机。于是,马列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预言失效了,于是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……

郭蓬蓬说:小东说到韦伯和萨缪尔森,我来说几句吧。其实,大多哲学和社科经典都写作于“实证”几乎不可能的时代,比如,在二战之前,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、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、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等,所以大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,从推断到推断,从灵感到灵感。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,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,又因为不能校验它的有效性,即,没有“证伪”它的可能性,知识很难有效积累。比如,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会不断趋于贫困化,这是一个经验判断,很容易通过数据来检验。比如,托克维尔说丰富的民间社团有利于民主的健康发展,这在当代政治研究中也完全可以通过经验素材来校验(事实上就有学者的经验研究表明,社团是不是有利于民主取决于社团的性质)。同样,新教是不是像韦伯所说的那样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,也可以从经验研究中找答案。既然我们现在有条件读很多更严谨、更扎实、更细化的经验研究作品,为什么要拘泥于那些从概念到概念的东西呢?


正因为此,按这个标准,从马克思到托克维尔到韦伯,科学定义上不符合现在的社科研究标准,现在的社会数据,严谨的统计技术使得文科可以校验有效性,可以证伪。


还有一处比较可笑,没读过一本儒家的书,根本没来过中国,马克斯韦伯他怎么完成的《儒家与道教》这本书的。这太可笑了


基于此,我认为@吴明的blog 说的中国的文科是可以重新构建的,我有信心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